二泉映月是中國民間二胡音樂家華彥鈞的代表作。

華彥鈞一生經歷坎坷,時常隨心創作一些曲目,也並沒有名目,鄉人稱之為「依心曲」。
1950年,當中央音樂學院的楊蔭瀏教授為其錄音時,眾人商議以二泉映月為題為此曲命名。
二泉之名來自於人稱「天下第二泉」的無錫惠山泉水,這也是華彥鈞經常賣藝的地方。


該曲主題共分三個樂句,首句柔和舒緩,次句短小激蕩,三句柔中帶剛,表現心中無限悲涼之意。
全曲採用變奏曲形式,將主題變奏五次,逐漸推入高潮。
華在演奏中大量應用綽注的手法,配合二胡的音色,成功營造出如泣如訴的氛圍。


該曲經閔惠芬等人的改編和演繹後,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經典代表之一。
據傳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在聆聽之後曾評價:「此曲只應跪聽」。
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也特別選用這首歌曲搭載。



                                             
阿炳 生平
阿炳
(1893-1950)本名華彥鈞,中國民間音樂家,江蘇無錫人。
他青年時患了眼疾而雙目失明,一生坎坷。
母親出身農家,婚後不久便守寡,與華清和的結合遭到族人痛罵,在阿炳出生一年後便鬱鬱而終。阿炳一生下來就被父親送人撫養,8歲後帶回道觀,取學名華彥鈞,父親華雪梅精通各種樂器和道家音樂。而阿炳幼時便表現了罕見的音樂天賦,

在他10歲那年,父親便教他迎寒擊石模擬擊鼓,練習各種節奏(後成為當地有名的司鼓手)。12歲那年,阿炳開始學吹笛子,父親經常要他迎著風口吹,且在笛尾上掛鐵圈以增強腕力,後來索性將鐵圈換成了秤砣;阿炳在學二胡的時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繭,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得多,這與他常年練習分不開的。17歲時,正式參加道教音樂吹奏,他長得一表人才,還有一副好嗓子,被人們譽稱為"小天師"。

後染上鴉片惡習,生活逐漸潦倒,34歲那年,因染梅毒而雙目相繼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頭,賣藝為生。他常身背琵琶,手提胡琴在無錫街頭和惠山一帶演奏,故人稱「瞎子阿炳」、「盲公炳」或「盲炳」。後與寡婦董彩娣結為夫婦。

1950 年夏,中央音樂學院楊蔭瀏、曹安和教授專程來無錫為阿炳演奏錄音,此時阿炳已完全荒棄音樂達三年之久,經過三天的練習, 分兩次錄音,共留下《二泉映月》、《聽松》、《寒春風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龍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但阿炳自己最得意的《梅花三弄》因為錄音鋼絲不夠而沒有錄製。後《二泉映月》、《大浪淘沙》獲得二十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獎。

1950年9月,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擬聘阿炳為教師,但當時他已身患重病,無力應聘,12月4日與世長辭。

阿炳在音樂上的成就,遠遠超越了家傳師承的藩籬,博采眾長,廣納群技,把生活痛苦的感受,通過音樂反映出來。他的作品,滲透著傳統音樂的精髓,透露出一種來自人民底層的深沉氣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滿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民族音樂家 阿炳 的音樂人生
每片約10分鐘
1.扣歌行板


2.身世童年


3.海納百川


4.沉淪錘煉


5.餘音千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頑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