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龍玉珮...
133mm x 44mm x 6mm
白玉,白化呈雞骨白沁,部份有硃砂沁,半透明。
器扁平
,全身呈S形蜷曲,挺頸回首的夔龍形,龍頭短角前曲,棗核形眼,
較長呈弧形,上吻圓而長。
邊有凸弦棱紋,器身兩面高浮雕虺雲紋。
拱身,兩側有足和捲毛飾。上半部有一小穿孔。


§ 夔龍
想像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
《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 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夔,神魅也,如龍一足。」(《說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
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 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  淺談明清官窯中的夔龍紋-萱草園  §
                           作者:萱草園主人
一:樂正「夔」的傳說

「夔」是歷史上堯、舜時期才華非凡的音樂家,因精通音律被舜帝提拔為樂正,掌管氏族樂舞。相傳他的作品流傳至千年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贊其盡善盡美,「子謂韶(即舜樂,夔創作的樂舞),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即武樂),盡美矣,未盡善也。」(《論語·八佾》)


可 能是古代曾有「夔一足」的傳說,所以戰國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後)的《呂氏春秋》中記載:「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 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 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並由該典故出現「一夔已足」的成語。


二:神獸「夔」的傳說


戰 國初年至漢代初年成書的《山海經·大荒東經》中介紹過一種神獸:「東海中有流坡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 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與其大致時期的《莊子·外篇·秋水》裡記載「夔謂蚿 曰:『吾以一足跳躑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這些資料都描述夔為一足。


除此之 外,不少古代文獻說夔是蛇狀怪物,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龍一足。」元末明初劉基的《郁離子》裡有段故事這樣描述:「東海之若游於 青渚,禺疆會焉,介鱗之從者以班,見夔出,鱉延頸而笑,夔曰:『爾何笑?』鱉曰:『吾笑爾之蹻躍,而憂爾之踣也。』夔曰:『我之蹻躍不猶爾之躃跛乎?且我 之用一,而爾用四,四猶不爾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則贏其骭,曳之則毀其腹,終日匍匐,所行幾許。爾胡不自憂而憂我也?」根據劉伯溫的故事推測:夔在這裡 還屬於有鱗動物。


以上諸多神話裡的「夔」都傳說為一足,不知與魯哀公所聞的「夔一足」是否存在某些淵源。總之,「夔」因似龍而被稱為「夔龍」。


三:夔紋在商周青銅器中的應用


夔 龍紋是商、周青銅器的主要紋飾之一,側面形象為張囗、一足、卷尾,與爬行動物鱷較為接近,不少學者由此認為「夔」即是「鱷」,聯繫黃帝擒夔制鼓以 及殷墟出土的鱷皮夔鼓,該想法不無道理。受青銅器影響,古代玉器、琺瑯器以及家具等工藝品中經常使用簡潔、明快的側身夔龍紋做輔助裝飾,俗稱「枴子龍」。


參考資料出處:淺談明清官窯中的夔龍紋-萱草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頑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