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引自頑石先生部落格)


落日大旗


2007610



  這次中國京劇院來台表演,劇目多元,全本磅薄的有《大探二》、《鳳還巢》、《文姬歸漢》、《趙氏孤兒》、《八大錘》、《野豬林》,單折玲瓏的有《狀元印》、《兩將軍》、《打嚴嵩》、《霸王別姬》等等,反正大珠小珠,叫人目不暇給,小弟所看的幾天的確精彩,但最大的收獲是看到中京院的「人」氣。


  《大探二》以前我們這兒叫《龍鳳閣》,據說是楊寶森當年為了排新戲而把《大》、《探》、《二》三齣骨子老戲串成,三種嗓音交錯,只憑此唱功的光譜就可感人 心弦,尤其劇情完整,人性畢見,把「保國」、「忠良」背後的幽暗面都挑明了說,固然仍不及殘酷的真實遠甚,但卻已顛覆「教忠教孝」的刻板,還原人性彌足珍貴;那天于魁智、李勝素、楊赤三位的《大探二》亦如是,于魁智舞台上的韻味優於他自己唱腔專輯CD中的錄音,直追楊寶森50年代與 張 君秋合作時的水準,至於前後三個嘎調都超越楊派唱法,簡直無懈可擊。他們三位的優秀唱腔就已圓滿完成刻畫宮廷政爭的複雜任務,觀後有種飽滿之感。


  《八大錘》奚中路的前後陸文龍沉穩大度,一出場白蟒、狐尾、翎子,整冠後斗袖時抬左腿亮靴底,配合場面吊鈸,真是英氣逼人,頭角崢嶸;他在車輪大戰時延續 這種風格,雙槍有如銀蛇山舞,技法純熟之餘,又完全融入劇情,真正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只是奚大將太大氣、大度了,是高寵、姜維,卻不太像十六歲的小將 軍,記得國光劇團成軍時的公演就是《陸文龍》,朱陸豪的陸文龍有些與乳娘撒嬌的表演,出征時還有句京白「我打仗去嘍!」就是這種追求神似的努力。


  《趙氏孤兒》上半場有些節骨眼好像沒有嚴絲合縫,除了唱念外,觀眾的共鳴沒被帶起來;但後半場就精彩紛陳,莊姬公主、魏絳、程嬰、趙武各展奇能,把「報仇雪恨」的母題演繹地扣人心弦。


  《打嚴嵩》很久未見,朱強的表演真是瀟灑,非常適合才思敏捷、可同時兼作互為政敵的嚴嵩與常寶童「心腹人」的鄒應龍,他的馬派唱腔相當講究,挖苦嚴俠的那 段散板精雕細琢,與余叔岩「十八張半」的錄音各有千秋;至於最後他與飾嚴嵩的舒桐的對手戲,蓋口嚴密,節奏明快,莊諧紛陳,台下笑聲不斷;我倒覺得此劇有 其微言大義,就是「動機決定論」,像鄒應龍身為柏台,心中忠奸之辨雖分明,但政治上卻要「藍綠通吃」,才能褒忠貶奸,所謂「權者反於經然後有善」, 「經」、「權」要相互為用,方能有大用;由此看來,短小精悍的骨子老戲《打嚴嵩》劇本的意境,實在要比新編大部頭的《趙氏孤兒》高明些。


  《兩將軍》也很久沒看了,最近國光露演,未能得見;我第一次看此劇是吳興國演的,因為是勞軍戲,所以擺大軸,前面是《女起解》,馬超倒櫻盔、白靠、斜蟒出 場,唱搖板有句「大將臨陣血染衣」,破斧沉舟,但這次李陽鳴的唱好像沒有這句;但總的來說這齣戲完全達到當晚開鑼的效果,張飛一出場的幾聲「馬來」,馬超 罵陣時張飛的驕燥,馬超連翻好幾個鷂子翻身的下場,就已先把氣氛帶上高潮,第一場長靠開打張飛的盔頭就打掉了,雖是失誤,但卻更顯火熾劇情,夜戰短打後, 馬超一身白箭衣、白彩褲,甩髮劈叉,與張飛幾次同步片腿飛腳亮相,漂亮極了,叫人打心裡叫好。


  難怪有人說交響樂光聽錄音室錄的不夠就是要聽現場表演,因為現場有最原汁原味的臨場反應甚至「失誤」,說不定創造就來自於失誤,據說肥皂的發明就是這樣。中京院來台展演,愈來愈貼近觀眾,當然也愈來愈迷人。

本文引用自 野草劇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頑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