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意...
132mm x 14~28mm x 3~5mm
白玉,橘黃色沁。
如意頭浮雕雙蝠、「壽」字及如意紋飾。
中央方塊浮雕魑龍紋飾。
首方塊浮雕「祿」字。
整體即為「福」「祿」「壽」三寶如意。


『如意』補充資料:
  「處處座之旁,率陳如意常。」
這是乾隆皇帝當年所作詩句,所描寫的是在宮中隨處可見、琳瑯滿目的如意。
  提起如意,我們一定會想到它長長的S型曲柄、上連靈芝式柄首的造型,作為一種具有吉祥寓意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為人們所熟悉。
  「不過,也許很多人都不會想到, 精美絕倫的如意與今天我們日常生活中俗稱的『癢癢撓兒』、古代文獻裡多稱的『爪杖』這樣的搔背工具之間,還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親緣關係。」
  「如意」之所以被用來命名「爪杖」還要從一種印度佛教僧侶的用具說起。
「這種用具梵語名為阿那律,本意為『無滅』、『無貧』,在《優婆塞戒經》、《四分律》等佛教典籍中與挖耳勺、刮舍刀等並列,為南亞次大陸佛教徒隨身裝備之一,其功用據說就是用來撓背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漢譯過程中,其名字被直接直譯作「如意」,既未取音、也未取義,頗為耐人尋味。「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爪杖,做成人手指爪的樣子,並可長三尺許,當背脊有癢而撓不到的時候,用爪杖撓抓,如人之意,所以才起了這個名字吧。」
  關於「如意」是從印度引入中國的說法流傳,但這種說法是不確切的,佛教於漢代傳入我國,然而中國至少在漢代之前就已經有了「爪杖」。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在引述三國時期《胡綜別傳》時,稱孫權曾掘得秦始皇所埋的『一白玉如意』;此外,近年在山東曲阜魯國故城,也出土了兩件當為目前中國最早的如意實物遺存—形狀酷似搔癢爪杖的東周牙彫殘器。這都說明了中國至少在東周時就已經出現了『如意』 或『爪杖』。
  「不過,『如意』也的確借助佛教的推廣進一步發展起來的。」,魏晉南北朝時,各代帝王都崇尚佛教,這使得本為撓癢之物、似乎登不了大雅之堂的「爪 杖」,也像佛教僧侶的隨身裝備一樣,成了貴族士人用以顯示身份和個性的隨身之物。
  「但不管它派生出多少用途,至少到唐代,它的撓癢功能尚未消失。而唐代也就成為『如意』與『爪杖』分離的轉折點,此後,『爪杖』就是專指搔背的工具,製作簡單、形態原始;而『如意』則特指新型美觀而無實用價值的一類,製作愈發 精工,專供陳設賞玩的工藝品。」
  明清時期,如意是最好的吉祥之物,其製作不斷興盛,而清代帝王對如意的推崇也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據介紹,在《乾隆御製詩》中,收錄了不少關於如意的詩篇。 「在乾隆皇帝看來,如意不僅是吉祥之物,可掛牆壁、佐文房、置座旁,更是一種『代語不須言』的代言之物,在臨朝或與大臣談話時,有如意在手,便可心情舒暢、妙語迭出。
  宮中各種儀仗過於威嚴,只有如意才可自由閒適地發揮自我。『指揮侍臣聽,那識意中存』便形象地反映出乾隆手持如意和群臣議政或閒談時的自豪之情。因此,乾隆皇帝把如意看作是「佳朋」,並經常琢磨如意的質地、造型及內在含義。同時,從乾隆的御製詩中,還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最喜歡的是竹根、檀木、 白玉和仿古銅器如意,曾下令宮中造辦處製作。

補充資料出處:故宮珍寶:神奇的如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頑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