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質:青白玉
產地:新疆
尺寸:通高5.2cm,底徑3.4cm
類別:春秋戰國時代玉器
簡介:最早的氣功記錄,此器為一杖首。
   青白玉,有灰黑色暈斑。十二面棱柱體,中空但未穿頂,用來套在杖上,
   頂部為圓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與內腹相通,棱面經拋光。
   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陰刻三字,共計三十六字,記述了「行氣」的要領。
   是中國目前發現有關氣功的最早記錄,也是中國古代醫學理論較早的文獻記載。


行氣銘 玉杖首
氣功文物。簡稱「行氣銘」或「玉銘」。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氣功專論。現藏天津歷史博物館。
為玉製的12面棱柱體,中空,每面刻有篆文3字,共36字,加重文9字,合45字,均清晰可見。
郭沫若考證,為戰國初期(約公元前380年)製品。
郭沫若譯為:
「行氣:深則蓄,蓄則神,神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基舂在上,地基舂在下,巡則生,逆則死。」

另有聞一多、陳邦懷譯文。雖譯文各不相同,但都是對練氣功的過程以及氣機的運行等形象的描述。證實戰國初期對周天搬運法門已有相當深刻的理解,練功方法也開始趨向複雜,並說明當時的氣功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行氣銘 全文


行氣銘 內文一


行氣銘 內文二



感念格友病痛,不捨之餘,登此文分享,希望有所助益!!
===========================
養生保健相關資訊,
請至 抱樸兄 甘果傳奇阿政兄 能量養生 瞭解!!
===========================
行有餘力,再讀下文!!  興趣索然者,請早歇息!!
===========================

 
養生保健五千年:中華有氣功 中醫氣功如影隨行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看著古玉上的銘文,想起了清晨練習太極拳的老人。
老人心無雜念,沉浸於呼吸的表情,仍然歷歷在目。難道這就是《行氣銘》所闡述的行氣方法?
戰國時期的古人是如何得出這套氣功行氣的方法的呢?

  據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記載:在四千多年前的唐堯時期,中原地區曾洪水氾濫成災。那時就有用起「宣導」作用的「舞」來治療病痛的記載。也有專家認為,古人嚮往長生不老,煉丹求仙成了人們的一種追求。無論是治病,還是求仙煉丹,都是通過身心調練,達到養生目的。

  養生健體是原始氣功發展的基礎,並經歷了數千年的歷史,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目前氣功確切的起始時間尚未定論,但是現存最早的文字氣功專論,就是《行氣銘》玉件上的銘文。

  中華有氣功

  據陳小石講,古人製作一件玉器很費時,一點一點地琢磨,像《行氣銘》這樣的古玉,至少要花上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也許就是古代玉器上少見銘文的原因之一吧!那麼,這四十五字的銘文如此特殊,在古代又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

  目前多數專家肯定的認為,《行氣銘》上的銘文記述著氣功行氣的過程。其實,「氣功」一詞在古代並不多用,而正式將氣功作為一個名稱使用是現代的事。有資料顯示,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劉貴珍在《氣功療法實踐》一書中,對「氣功」兩字作了全面解釋。
「『氣』這個字在這裡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斷地調整呼吸和姿勢的練習。」
從此,「氣功」一詞流行開來,並成為各種練氣養生功法的總稱。

  《行氣銘》上刻有的銘文內容,正是一種通過行氣而達到養生的方法,符合當時古人希望長生不老、強身健體的思想。此種行氣理論,在中華文化的長河裡綿延了數千年,對傳統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至今仍在很多領域推崇使用。無論是傳統中醫學還是學術思潮、體育競技、武術拳法,都有相關氣功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容。

  中醫氣功 如影隨行

  早在秦漢時期,氣功作為一種重要醫療手段,已有專門著作,並在民間廣為流傳。

  天津南開中醫院副主任醫師孫淑周介紹,氣功與中國傳統醫藥學有相應的聯繫。在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中,對氣功鍛鍊的方法、理論和治療效果等內容,已有記載。

  除此之外,古代還有氣功導引術方面的相關著作。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帛書中,發現兩篇氣功方面藏書,載在一卷帛書上。一篇是文字寫的呼吸導引治療哪些病種及治療時所需用的呼吸方法,即治療不同病種的方法。另一篇則是一幅《導引圖》,圖中共有40幅各種人體運動姿勢的圖像,且每幅圖都注有文字說明。

  畫面全為單個的導引動作,導引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圖中註明了導引作用,並且註明了意識活動要與動作協調,而且已有模仿動物「鷂背」、「龍登」、「熊經」、「鳥伸」的動作。古代氣功導引術實際上就是模仿動物動作的保健體操,也是古人在實際生活中與勞作相結合,推導、聯想出此種保健養生操。從這些圖像與說明中可以看出針對不同的病種及症狀需採取不同的氣功方法治療,這也體現了中醫辯證施治的原則和特點。

  「中醫中講『氣行血行』,就是氣的運行與經絡相通的道理。氣功講究用意念帶動調整體內機能,使經絡通暢,血脈運行。而導引則是通過動作促進行氣的一種方法。無論是《行氣銘》中的行氣理論,還是《導引圖》中的動作,從中醫角度來看,都是通過動作而增加體內氣的運行,而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孫主任很驕傲地說,「我們的老祖宗的健身思想,即使在現在也是先進的,我們要做的只是繼承和發揚。」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不能不提的就是東漢末年,醫學家華佗創編了著名的導引術《五禽戲》。因為在古人看來,某些長壽的動物之所以能活得久,與它們的日常動作有緊密的聯繫。人們希望延年益壽,於是就模仿這些動物的動作,進行身體鍛鍊。

  《三國誌》記載,華佗根據流水不腐、戶樞不朽的經驗常識,模仿五禽的動作,即虎、鹿、熊、猿、鳥五戲,創編了一套健身體操。華佗告訴弟子關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簡要地介紹了《五禽戲》的由來以及臨床上的應用。

  據資料記載,到了六朝、唐時,一些文人、道士根據前人經驗又創造了《八段錦》。
此套鍛鍊身體的方法簡單易行,廣為流傳。即使在今日,花園樓宇間,仍然能看到人們健身的動作中,有《八段錦》、《五禽戲》所描繪動作,而這些健身動作所配合的呼吸規則,是與《行氣銘》內容一致的。


  祝 大家身體健康 萬事如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頑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